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

【重點】HONDA INTEGRA TYPE R 車款介紹


HONDA Type R的造車哲學

一、追求機械工程學的完美體現:
Type R的哲學並非要打造全球最大馬力,或者是最快的超級跑車。
它注重於機械工程學的完美體現,並可提供令人振奮的駕駛樂趣。
因此每一台Type R車型幾乎都是以此作為主要訴求的。

二、Not just speed:
加速表現只是Type R所要表現的一部分,它的終極目標是平衡,在平衡中體現完美,這意味著換檔品質、製動系統、轉向系統及行路特性都是Type R不可缺失的一部分。

三、力求簡約:
Type R配置簡約,諸如衛星導航系統,免提電話及奢華的內飾都已經被省略,至少在你打開車門的時候,Type R想要告訴你:這是一款適用於純競技風格的超級跑車。



市售最速前驅車  HONDA  Integra  Type R  DC2

Type-R與一般版的不同,主要在於整車針對賽車特性進行調校強化,並採少量生產模式(引擎為手工組裝),基本的動力強化外,引擎上蓋也以鮮明的大紅色與一般版本做出區隔。
此外,競技用避震、制動、圈胎等部位也是升級重點,當然最後還包括了能明顯提升動態性能的輕量化工程。

Type-R名號首度出現於量產車上,是在1992年由NSX車系發揚,隨後於1995年冠上Integra(DC2)車款,分別成為Honda跑車系列中的最強終極版本。而由於DC2 Type-R推出後受到消費者與歐洲媒體的好評,在當時曾被喻為是:「全球最佳前驅性能車」,具有好駕馭、高樂趣與強性能的特性,因此讓Honda做出信心,兩年後再把R觸角伸及平民車款Civic EK9,推出了第一代Civic Type-R。

繼1992年的NSX-R之後,1995年10月DC2-R登場TYPE-R首度走入平民階層,在當時造成熱賣的程度讓DC2幾乎就等於TYPE-R 而DC2-R的賽道表現也沒讓本田失望 ,1.8升的排氣量在筑波賽道上遭遇IMPREZA EVO等渦輪四驅車也不落下風。
因為在BestMotoring 1995年9月號,日本FF最速戰中,由黑澤元治駕駛的DC2不意外地摘下桂冠,車手黑澤元治給DC2-R評語是:FF Formula!這根本是不輸TURBO的賽車引擎!
在S2000還未出現之前堪稱是90年代的本田二當家。

Integra車系一直以來都是以CIVIC為基礎在相同的底盤上投入較多的資源做不同的設定及市場區隔,DC系即是使用了四門EG的底盤,雖然車重比三門車型高,但車身更為修長流線也有較大的行李箱,
卻也意外的擁有了當時日本最大面積的後檔玻璃。

R的車體強化主要集中在後車身,包括後避震塔及後車身支架板件加厚以及熔接點增加,另外原廠就配有後筒拉桿&後下拉桿,前車身則是避震塔板件加厚&水箱架拉桿(日規)而前上拉則是標配。

在懸吊方面:在原先雙A臂的基礎上將避震器磅數/阻尼加大,防傾桿加粗至前24mm後22mm,圈胎規格則維持原本的195/50R15 ,另外PCD由100增加到114.3規格,並搭配ENKEI代工的輕量化專用鋁圈及全車鐵套改為專用硬橡皮。
空力上加裝前下巴及TYPE-R最大的特徵-尾翼, 在經過風洞實驗測試後可有效增加Cd值並降低CL值 。

引擎動力方面:向來都是這樣的,也可說是恆久傳承下來的。HONDA高性能機器從來都不將渦輪增壓、機械增壓(Super Charger)這類壓窄引擎馬力的方式靠攏,它更著重研究的是NA引擎的高轉能量爆發力。
因此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:B18C紅頭引擎,氣缸容積1797cc、 出力200P,也就是說容積率達到:每公升輸出111馬力! 達成輕量高輸出的目標,車輛馬力重量比達到約5.5kg/Ps,配合修改齒比的密齒LSD變速箱 0-100Km/H加速只消6.2秒,在1995年以1.8升的市售車來說這是很驚人的數字,即使放眼今日,同級距的NA車款依然無車能敵!


Honda  Integra(DC2) Type-R

至於HONDA如何以1.8升的排氣量達到200馬力,大家都知道是因為DOHC VTEC技術,而詳細就得從1989年出現的B16A引擎說起了:

Honda對自然進氣引擎的造詣獨樹一格,90年代名震天下的B系列引擎,是從80年代雙凸無VTEC的ZC引擎演化而來。當時為取代Civic Si而推出的Civic SiR,搭載引擎代號為B16A,也是B16A首次出現在本田車型上,而B16A為雙凸VTEC引擎開山老祖。

在1993年5月,代號DC2的Integra正式推出,本田以B16A引擎進行修改,將排氣量提高到1797c.c.,連桿從B16A的鉻合金碳鋼更換為更為高強度的型號,活塞也從普通的鋁合金材質變為鍍鉬的鋁合金,
性能數據也從170hp/16kgm提昇到180hp/17.8kgm,這顆引擎代號為B18C。B18C的扭力雖然是小幅上漲,但因排氣量提昇關係,峰值扭力輸出點大幅提早了1100rpm,加上搖臂蓋採用黑色塗裝,所以這顆引擎被車迷稱為黑頭B18C。

而在1995年,Honda推出了性能版DC2 Integra Type-R,動力上更加精進,搭載以廠車方式徹底強化的B18C。
進排氣側的氣門升程數值分別提高到了11.5mm和10.5mm,口徑和衝程則分別為81mm和87.2mm,(一般來說,口徑衝程比小於1的引擎偏重低扭能力,但是這台引擎的輸出特性上,顯然看不到這樣的半點痕跡。)
壓縮比則在原裝狀況下就高達11.1:1,斷油轉速則是8500rpm(在稍稍強化之後攻上萬轉絲毫不是問題)。並利用更換鑄造活塞、高角度凸輪軸、氣門座拋光、氣門桿細軸強化、氣門裙削薄研磨、強化型雙氣門彈簧、加大節氣門、取消可變進氣歧管、曲軸及連桿萬轉強化平衡等方式,將黑頭B18C的動力輸出強化至200hp/8000rpm、18.5kgm/6200rpm的終極性能表現(而後期型號則進一步提高到210ps/8000rpm,19.0kgm/6200rpm,不僅馬力扭矩兩項指標都有所提升,最大扭矩的爆發也更提前),這顆引擎代號則被命名為B18C Spec-R,而紅色塗裝的搖臂蓋,在車迷心中留下本田紅頭雙凸VTEC無可撼動的印象。

從以上所有數值就可以輕易看出,B18C-R設計的唯一目的就是攻取高轉速領域,屬於一台無高不歡的引擎,而就算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她也是一台相當出眾的高轉大馬力引擎,更何況,她出現在十幾年前的1990年代中期。

NA高轉化引擎的魔力,非增壓系統所能比擬,一氣呵成的勁道更勝暴起暴落的突兀感,退檔補油瞬間,那種高平衡性的律動感,令人會心一笑!

DC2 Integra Type-R在1998年再度小部分精進,除輪胎尺寸及變速箱終傳都加大之外,更將引擎扭力小幅度上漲0.5kgm。當然一台車是否能成為值得銘記的好車,不僅僅取決於出色的領先於時代甚至超越時代的發動機,DC2的車架設定也有著相當值得一看的地方,繼承了之前世代完全競技取向的前後雙搖臂懸掛(看看那些高貴的MR佈局跑車們一直在採用什麼樣的懸掛?
沒錯,就是這個),並為了解決FF車在轉向上的不足進行的對後懸掛的專門調教,讓DC2這台歷史上的首輛FF佈局TYPE-R,擁有了和他那些在車名當中同樣以R字作為最後一字的前輩一樣的轉向特性。

她們身為FF,可是在高速下卻無一例外會出現車尾向外飄的情況,提供類似FR車的動態表現,配以低轉扭矩低下,完全高轉取向的引擎,雖然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代步的便利性,但是獲得了不存在扭矩轉向的優異特性。再加上FF車固有的傳動效率高的優勢(HODNA本身也以同種佈局下傳動效率最高而聞名,他們的飛輪馬力和輪上馬力之間的差距是最小的),締造出了可以統治小排量級別賽事的超級FF跑車。

通過這一系列的精心設計,最終,購入DC2的人得到的是一部緊湊、專注,同時又毫不遲疑,敏捷的驚人,她能在你迅疾的切入彎道時候給你充足的信心,樂於在紅線附近歡快運轉的引擎會善意的鼓勵你去挑戰極限,而她就如同駕駛者身體的一部分一樣讓人覺得得心應手。而旁人則會看到一個像暴風雪一般的身影,在彎道中迅速的脫離他們的視線。



DC2可以說是一部長期奔馳於賽道上而獲獎累累的車輛,一部在賽道上發光發熱,爾後在街道使用率非常高的車輛。
而且還是一部在HONDA車廠裡代表承上啟下意義的高性能車型,藉著最高200匹紅頭B18C-R機器超強的發揮,幫助它成為出生至今都被車迷們熱談至今的Integra DC2 Type -R。即便人們清楚它已經在早些時日停產,但一部深印於車迷們腦海中的高性能汽車,車迷們也更樂意花更多的心思對其進行改裝一番。
而且經過這番改造的DC2,又是一部可隨時跑上賽道的車輛。這也是我們將其稱之為“賽道 VIP”的主因。

Integra DC2 Type-R也是本田首次將旗下車款冠上Type-R的型號,而DC2 Type-R的表現也沒讓本田失望,推出後即在市場上造成熱賣,在優秀動力與前後雙A臂底盤一搭一唱的完美搭配下,讓各汽車專業媒體幾乎一面倒的將DC2 Type-R冠上「市售最速前驅車」的封號。

事實上,在前面已有太多的參賽歷史可供證明的前提下,使威名滿天下的DC2每次出場都是讓人驚艷的。而在此前,也有太多的DC2改裝完成車登上各大報章雜誌的封面上。
在日本多數廠家專為DC2提供高性能改裝件的歷史背景下,造就了DC2已有非常成熟的改裝技術。
在這多數可提供改裝件的廠家中,HONDA御用改裝廠MUGEN跟Spoon的出品,也便當仁不讓的成為改裝DC2的優選品。

車型代號DC2(四門版代號DB8)的Integra Type-R堪稱是90年代東方車壇的最速前驅車,這樣的稱號聽來或許有些狂傲,但絕對是其來有自;源自賽車場的後雙A臂懸吊是90年代本田流的堅持,實際能耐不論是暗夜山道競技或賽道爭奪都能證明其價值,只要一組夠水準的避震器加上抓地力優異的輪胎,通常會給人彷如後驅車般犀利的轉向感受,這點相信只要開過本田車的車迷都能感同身受。
至於DC2的動力單元就更沒話說了,紅頭B18C引擎憑藉著1.8升的排氣量硬是壓榨出200匹的動力水準,每公升超過100匹的賽車級水準相信沒有人不願臣服,加上本田最拿手的變速箱把戲,加速綿密一氣呵成讓人直呼過癮,上述所有條件搭配起來,自然成就出本田DC2的最速FF神話;儘管這款性能勁駒已非目前的第一線新車,但是熱中的車迷對於DC2,始終存在不可抹滅的情感,這樣的說法並非否定後繼車款DC5的性能,而是DC2的風格及味道,在DC5身上,說實在很難找到。

Honda Integra一直有「前驅最佳操控性」的美名,自然而然是許多車手的選擇,不過從未正式引進過,國內所看到的DC2、DC5皆為美國留學生自行帶回或是平行輸出。
以合法上路的宗旨,想要一圓Integra 美夢,美規車款是唯一考量。

以美規 DC2 為例,計有 LS、RS、GSR三款車型,搭載 B18B 140hp引擎,傳動型式手排與自排都有,LS 與 GSR 有天窗與定速,比較特別是在 2000 年推出的美規 DC2 Type R,一樣搭載紅頭 B18C,
但最大馬力卻向下修至 195hp,搭載五速手排變速箱,不過較高車價與次級動力輸出對想圓夢的人並不適合,一般來說還是以 94~01 年的 DC2 LS/RS/GSR 車款為主,目前行情依車況、年份及車上改裝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,LS 約35~90萬不等,RS 約30~85萬,GSR 則是從45~100萬都有,想要圓夢的人可依自身需求與預算選擇年份,因後續還有日規化程序要進行,所以只要將重點放在車台上,確認為無發生事故之完整車台,引擎狀況如何倒是其次!



HONDA  Integra  Type R  DC5



DC2與DC5兩者間的差異,除了外觀所看到的差別之外,事實上在其誕生的瞬間就已決定,因為兩部車是在完全不同的車壇環境下所誕生,一部是在上世紀的產物,另一部則是本世紀新科技輔助下所誕生的,兩者間相差了8年以上的時間。事實上在這8年的時間裡,儘管DC2經歷一次小改款的修改,但本質上仍然維持90年代初起剛誕生時的樣貌,並未隨著科技的進步、用車需求的改變而有所調整,直到DC5推出後,Integra車系才有了完全不同的進化,原廠這種造車理念也使得這輛車有了截然不同的個性,照道理來說,後代車款DC5由於生產年代較晚,相關造車科技對其幫助應該非常有利,因此在運動性能與操控反應上,較強於DC2車款應該是無庸置疑的,然而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?

單單就車輛本身的造車科技與材料科技的應用層面來看,DC5確實擁有較佳的體質,但若就其懸吊設定與生產當時的造車理念來分析,若說DC5的操控性能高於DC2,這就令人感到存疑了。
確實DC5在高速安定性與加速性能優於DC2,這是拜其出力較大的引擎與高剛性車體所賜,然而原廠為獲得這樣的特性,卻捨棄了傳統Integra所具備的某些特質,使得兩部車的操控感受有著相當大的差異,這也是多數同時駕駛過兩部車的車手一致的評價。
之所以會如此,主因在於其懸吊系統設計的不同,DC5所使用的懸吊系統為:前麥花臣/後雙A臂的設計,與DC2的前後雙A臂不同,麥花臣懸吊的優點在於擁有製作成本低、占用空間小、重量輕、上下行程長等優點;但缺點也不少,由於麥花呈懸吊是以一支避震器,支撐懸吊系統所有來自於路面、側面的衝擊與擠壓力,容易導致減震筒內部活塞不斷承受側面磨損,進而影響本身壽命,加上其本身在過彎側傾時,外傾角無法改變,無法讓輪胎保持最大的接地面積,因此極限較雙A臂車種差,多少影響DC5處理急彎的能力;另外方向機舵桿為遷就麥花臣懸吊,而安裝於較高的位置上,並隨著減震筒上下移動,其實也不利於駕駛手感回饋。

既然麥花臣懸吊設計有這麼多缺點,為何Honda還是堅持改用麥花臣設計而捨棄所擅長的雙A臂懸吊呢?
節省引擎室空間並創造更佳的乘坐感受是主要目的,為迎合21世紀所注重的日常實用性與乘坐舒適性,Integra不得不在操控性能上妥協,而占用空間少、生產成本低的麥花臣懸吊就是最好的選擇,畢竟Integra可不是只生產性能車而已,還有與其共用底盤結構的Civic房車版車型,廣大的美國房車市場也是銷售上必須考量的問題之一。另外,結構簡單、維修方便、生產成本低的麥花臣懸吊,也是創造更多生產利潤的好設計。總之,當Honda面臨到商業利潤與性能表現兩種不同面向的選項時,選擇能延續甚至跨大事業版圖的前者,相信是當前所有車廠都會做的決定,畢竟追求極致性能表現的狂潮已不如90年代般興盛,跟隨時代潮流所需改變造車理念,也是車廠永續經營的必要手段。

不過大家也別氣餒,Honda骨子裡畢竟還是流著性能的血液,為了改善麥花臣懸吊先天剛性較為不足的缺點,Honda研發團隊首度加入的副車樑的設計,強化下A臂固定處與避震器塔頂的堅固性,且在輕量化高剛性的底盤零件使用下,DC5擁有優於DC2的高速過彎穩定性,尤其在時速超過180km/h以上的速域時,彼此差距更明顯,只要賽道是屬中高速類型,在DC5全速域的強大動力支援下,單圈成績不見得較DC2來的慢,而這也是評量DC5時,不可忽略的優勢。


HONDA  Integra  Type R  DC5

在動力輸出的比較方面,DC2所使用的引擎為B18C,最大擁有200hp/8000rpm、19kgm/6200rpm的亮眼數據,馬力容積比為111hp/l,此成績即便放眼當今車壇亦屬頂尖,但它卻有一項令人挑剔的缺點-低速扭力不足,導致日常實用性降低,不符合現今車輛開發的潮流,為此Honda才會捨棄已相當成熟的B18C引擎,改以排氣量更大並擁有220 hp /8000rpm、21kgm/7000rpm最大動力輸出的K20A引擎來取代。
為獲得更佳的低速扭力反應,Honda除了賦予K20A更大的排氣量外,因應時代科技進步而誕生的VTC可變氣門正時系統,亦與VTEC可變氣門揚程系統一併搭載於其上,企圖透過雙可變系統獲得全速域的加速反應。這組全新設計的DOHC i-VTEC雙可變氣門設計,是綜合VTEC高轉速大馬力的優勢與VTC低轉速高扭力的特點的高科技產物,將這兩項設計合而為一的i-VTEC設計,將創造出更加寬廣的動力帶,一掃過往DOHC VTEC低速無力的問題,或許不久之後,Honda旗下所有性能車款,皆會改用i-VTEC系統,以獲得更加全面的性能表現。

除了擁有更充沛的低速扭力輸出表現外,K20A還具有更多的優點。就最基本的引擎結構而言,新的引擎為正方形衝程設計,缸徑衝程同為86mm,不僅更利高轉速化,在未來也有加大排氣量的空間,
例如K24A就是最好的例子,且只要透過軟體程式的修改,還可搭載於一般房車上,以節省開發成本。另外,為對應多出的200c.c.排氣量,K20A紅頭引擎的進排氣門直徑都較上代加大了2mm,成為進氣35mm、排氣30mm,可以使用較低的進排氣開啟角度,使引擎體積緊緻化,減少引擎室使用空間,如此就可增加車室乘坐空間。進排氣系統的進化方面,K20A引擎的進排氣管使用新型的極細鑄砂來鑄造,
使得鑄出來的進排氣管必更光滑,讓氣流通過更加順暢,加上可變回壓的排氣尾消設計,不但可縮小體積獲得高達16%的輕量化效果外,還可在高轉速時提高排氣效率達31%的能力。

在引擎輕量化方面,外部的各項輔機,例如:發電機、冷氣壓縮機、方向機泵浦等,皆採用單一皮帶帶動的方式驅動,且皆採直接鎖在引擎上的方式固定,少去多餘支架,使得引擎外部重量就較上代B18C輕了10kg;在引擎內部機件方面,不論是活塞、連桿、曲軸都盡量採用質輕強度夠的材料製造,並透過電腦模擬科技,以最小的構造獲得足夠的強度製造,提供高轉速NA引擎所需的輕量化、高強度的腹內機件條件,且對於高轉速容易產生協震的曲軸波司座部分,亦從過去分離式設計,改以籠狀構造的一體式波司座取代,波司座強度得以確保後,波司的寬度也就能夠進一步縮小,曲軸旋轉時的磨耗就能降低,當然更有助於高轉速化。

不過,K20A紅頭引擎還有一處特別的地方,就是超低重量飛輪,一般飛輪都採用黑鑄鐵加工而成,強度夠價錢便宜,但對於輕量化方面有其不利影響,所以K20A採用更高強度的鍛造鉻鉬鋼來做飛輪,鉻鉬鋼雖然與鑄鐵等重,但因強度更強,所以可以做出更薄、更輕、更耐用的飛輪,使得飛輪重量從一般車型的12kg降到4.7kg。這樣有什麼好處呢?據Honda的數據來看,除了可減少26%的轉動慣性外,0-100km/h加速成績可縮小0.3秒,相當於車重減輕50kg的成果,成效驚人。整體內裝設計質感較前代車型優異許多,各項功能按鍵使用起來也更加就手,且為縮短車主換檔時間,還特地將排檔座偏向駕駛座設計。

透過更新造車技術所研發出來的DC5,雖然在某些設計必須屈就於現今多數車主的購車條件,而顯得不夠Racing,但仍舊看的到Honda為延續Integra最速FF寶座而努力的痕跡,事實也證明新型Integra擁有更全面的戰力,能面臨來自全球各地前驅車的挑戰。

在Integra DC2縱橫車壇6年後的2001年,後繼車Integra DC5問世,搭載全新的K系列引擎與麥花臣底盤,以全新之姿與世人見面!K系列引擎與上一代B系列相比,最大特色是改為進氣前排氣後的反置式設計,加上VTEC的進化並搭配多項電子控制系統,皆明顯表示出Honda要以K系列引擎取代B系列引擎銘機的決心!

K系列引擎用上了Honda全新研發的VTC「Variable Timing Control」進氣門相位角連續性控制系統,其原理與BMW VANOS及Toyota VVT-i等大同小異,藉由油壓控制讓進氣門正時隨轉速提高而提前,用以獲取最佳進氣效益,使得Integra DC5 K20A的最大馬力到達220hp/8000rpm,扭力部分則有21.0kgm/7000rpm的表現,儘管動力的精進讓人對DC5充滿期許,但卻有不少人認為DC5所配置的麥花臣底盤與K20A過重的車頭重心,將使Integra DC2優異操控底子的黃金招牌大打折扣,畢竟麥花臣的機械結構在底盤反應上遠不及雙A臂設計是不爭的事實!

不過在世界各大媒體的用力測試之下,顯然的,DC5精實的操控表現並不輸DC2,能把麥花臣底盤調校如此得宜,這就是Honda了不起的地方!DC5成功接替市售最速前驅車的封號,亦再次證明Integra是足以代表Honda性能的指標車款之一!

從1985年上市的第一代DA1、DA2開始,Integra車系一直堅持著高性能兼具經濟、耐用的理念,就算歷經第二代DA5-DA8、第三代DC1、DC2與DB6-DB9到現在的第四代DC5,這樣的理念始終沒有改變。
而所搭載的引擎更是改裝迷眼中的聖品,俗稱B18C的紅頭一直到現在的K20A紅頭,都具有每公升突破110匹馬力的驚人實力,在自然進氣引擎中更是沒有對手可相提並論,尤其K20A在R的加持下,馬力更是直達220hp,比起其他車款的設定強悍許多。底盤部分則透過減震筒、高磅數彈簧、加粗防傾桿、強化底盤橡皮、強化羊角及連桿,來實現極致的操控性能。

以往B引擎時代,車迷對於本田不曾產生懷疑,動力是如此,底盤更是相同;只要論及操控,東方車廠的首席代表絕對非本田莫屬,以小排氣量挑戰最大的駕駛樂趣及動力是本田的最大本領,其中車型代號DC2的Integra就是最佳代表之一,紅頭B18C Spec-R以1.8升之姿創造出200匹的動力水準,放眼市售車似乎僅有西方的BMW能出其右,而精密且準確的變速箱設計更是一絕,能將辛苦營造的動力分毫不差的紮實反應出來,加上前後雙A臂的賽車級底盤,DC2帶給操控迷的是無限的快感、更是絕對的經典。

為給予DC5更佳的低速扭力反應,Honda除了賦予K20A更大的排氣量外,因應時代科技進步而誕生的VTC可變氣門正時系統,亦與VTEC可變氣門揚程系統一併搭載於其上,企圖透過雙可變系統獲得全速域的加速反應。這組全新設計的DOHC i-VTEC雙可變氣門設計,是綜合VTEC高轉速大馬力的優勢與VTC低轉速高扭力的特點的高科技產物,將這兩項設計合而為一的i-VTEC設計,將創造出更加寬廣的動力帶,一掃過往DOHC VTEC低速無力的問題。


而美規與日規的差異點就在於:美規Acura RSX Type-S,雖不像日規Type-R競技風格強烈,但性能並未與Type-R相差太遠,最大的差別在於動力從原本的220hp調降為200hp,齒比搭配,也比日規Typr-R疏上一截,懸吊系統為了符合美國市場,特別將防傾桿換成較細產品、彈簧磅數也故意放輕,車輛整體皆以舒適為前提調校。


其實國內DC5的能見度並不高,大部分為國外帶回且二手市場價格也不低,因此在台灣改裝套件入手性較為困難,而在北美地區雖有渦輪與機械增壓套件,但改裝者還是以底盤操控為主,很少見到大馬力怪物在路上狂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