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兩月兩宗產婦失血亡 5大高危人士風險高

伊利沙伯醫院兩個月內發生兩宗分娩失血過多死亡個案,最新一宗為一名33歲孕婦,經打催生針生產後,子宮大量出血,更需切除子宮,惟最終返魂乏術,其丈夫要求院方交代。院方指,該名孕婦產後大量出血及血壓低,其後確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,將調查事件及交死因庭跟進。 伊院前日公布今年10月有女警在伊利沙伯醫院催生後大出血搶救不治,揭露院方處理不當。惟一名33歲孕婦於11月28日入院分娩後,同樣確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致死,其丈夫鍾先生見傳媒報道後發現,醫護人員連番出錯,懷疑其太太的情況相似。 切除子宮 心跳停頓 鍾先生表示,太太在懷孕38周時,因胎兒作動到伊院,醫生當時稱因胎兒心跳不理想,需打催生針。但催生7個多小時後,鍾太的子宮頸口維持在0度,再催生1小時後,子宮頸口才開至6度。 醫生以吸盤協助分娩,但太太子宮大量出血,需進行子宮切除手術。 在進行逾10小時的子宮切除手術期間,醫生曾3次向鍾表示,太太心跳停頓需急救,其中1次曾停頓逾1小時,腦部壞死。翌日早上,即29日,鍾太被送往深切治療部留醫,最終延至30日凌晨離世。 伊院回應指,該名孕婦產後大量出血及血壓低,剖腹手術後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,以致嚴重出血。院方已將通報醫管局及成立調查委員會,並已交死因庭跟進。 中大婦產科學系教授梁德楊表示,孕婦產後流血過量致用盡凝血因子,就會出現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」(DIC),而DIC程度有分輕重,切除子宮屬止血方法之一,但仍需視乎醫護如何輸血、補充凝血因子,如未能及早發現,會增加死亡風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